比45分钟版本多了故事性,也多了时间纬度横向和纵向的对比,但更多了一丝惆怅和悲悯,这让人感觉不舒服,但又不得不存在,因为这确实是事实,我们不得不多一份凝视感。穿插叙事让人觉得坚守初心是多么困难的事情,人都是随着时代前进的,阶级也是跨越不了的,好像时间只会让人变得沮丧沉闷无趣。
这片土地上总能看到人格崇高的不可思议的人们,像黄老师一家和能高爷爷。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后也就仅仅走出了大山,未来的人生依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。
在许知远的《十三邀》里听到这部纪录片,陈晓卿19岁到北京,也和纪录片中这些少年步入社会的时间差不多。在央视这样的平台里,见证了世界的多样性,美食可大可小,关乎社稷民生,但也是为数不多的避风港。三位潘姓少年的名称也挺有意思,继恩是学霸,读了大学,进了那个时代梦寐以求的北京。习得外语,能与更大的世界关联。军权小学是优等生,中考止步,被叔叔带入歧途。人生翻转。能高的爷爷是世俗中人,但也明白读书的意义。借助好心人的赞助,还是完成了基本教育。和大多数人一样从事最普通的工作。人生有太多的转折,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分支。青春期之前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太重要了。
复杂性在时间里
不错...许多过去需要被记录
一边是“没有文化”的口传一代充满想象力的山歌,一边是“被文化灌输”的一代离开大山之后的现实世界,大山的叹息,我们的生活真的变得更好了吗?